logo

苗木花圃项目案例

传统工艺美术焕发现代美感

  西关小姐邂逅满洲窗,会迸发怎样的广府气质?民间传统文化如何在真实的生活中“活”起来?

  此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锦华、艺术学博士吴凌之非遗文化创意艺术展《五彩明窗映岭南》在广州成功举办后,引发工艺创意界的震动!获知该展览已获多地邀请,即将展开全国巡展的消息后,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第一时间赶赴吴锦华位于西关的工作室,畅谈如何通过创意、创新,让传统工艺美术产品真正走入百姓生活。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阳光照在老骑楼的满洲窗上,反射出五彩光芒,走进趟栊门,恍惚间昔日的西关小姐,坐于梳妆台前,穿过岁月,翩跹而来……这是《五彩明窗映岭南》文化创意艺术展带来的艺术享受。

  《五彩明窗映岭南》文化创意艺术展,让广州街坊,特别是年轻人流连忘返。广州最有特质、最具广府韵味的创意作品,不仅呈现了吴锦华大师多年来以岭南文化元素创作的艺术精品,更联合了全国部分非遗项目传承人,以满洲窗艺术为主题进行文化再创造,形成艺术形式的新改变。展览充分体现了传统工艺美术的创新,这也是吴锦华提出的“传统工艺美术如何服务于现代社会”课题的一个实践。

  1954年,吴锦华出生在景德镇,他的父亲是我国陶瓷肖像绘画的一代宗师。吴锦华说,子承父业、师傅带徒弟在景德镇是一个传统,父亲已经开创了这样一个流派,只要他学习并继承父亲的传家本领,无疑会走上一条坦途。然而,大学毕业后,性格随和的他却另辟蹊径,朝着陶瓷工艺美术的另一个方向发展。

  “其实,我是一个不安分的工艺美术工作者,很多工艺美术大师往往终身从事自己的专业,而我经常跨界:跨行业创作、跨地域设计。有人对我和雕刻大师张民辉合作的作品感到很震惊,比如这次参加展览的很多作品,都有全新的尝试。比如云锦、唐卡等,都可以和陶瓷结合起来,碰撞出新的面貌。”吴锦华这样界定自己的艺术人生。

  他详细介绍道:“我的专业是陶瓷绘画,按道理,传统手艺人只能守一门技艺,比如你是画山水的,你就不能去画人物、画花鸟。而我不仅什么题材都画,还跨行业去搞雕塑和设计。我最大一个特点就是:没老师。当然,除了肖像是我父亲教的以外,其他十八般武艺都是我自学的。”

  1992年,吴锦华创作出了后来震惊整个工艺美术界的“盖世无双脸谱碗”。那是在一只直径87厘米的瓷质薄胎大碗上,独具创意地绘出448个造型各异的脸谱。当年在北京的国际拍卖会上拍出了100万美元的天价,陶瓷界为之震动。

  吴锦华说,38岁的他在景德镇感觉已经没办法突破。那时候突然立志要“做一些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必须要在传统题材中融入现代风格。他说,“毅然决然,南下广东!”

  吴锦华说,他来到广东后,这里开放的文化环境让他受益颇深,各种文化的碰撞时刻给他传统非遗创新的灵感,他感觉自己正在攀登另一座艺术高峰。

  谈及从景德镇到广州的往事,他说在艺术上自己受益颇丰,比如他担负起了桥梁的作用,把江西的很多工艺美术人才推荐到广东,把江西的原材料和工艺带到广东,同时也把广东的收藏家介绍给江西,带动了两地工艺美术的交流。

  吴锦华画人物,走出了景德镇瓷画才子佳人的老圈子,把朝气蓬勃的现代城乡女子送入您的眼帘。他说:“随着自身成长和阅历增加,我开始思考怎么样让传统工艺美术产品走入百姓生活。十几年前我曾提出:传统工艺美术如何服务于现代社会?千百年来,这个行业已形成一个惯例,产品怎样设计,呈现什么面貌,似乎都有个统一标准,很难改变。比如大家熟悉的广彩,在消费升级之下,原来那些金灿灿的颜色、固定不变的造型,也许60后、70后还能接受,但是80后已经不接受了。整个工艺美术行业都存在这样的一种情况,设计者和产品与市场脱节。所以我当时提出了这一课题,也做了很多尝试。”

  年过七旬的吴锦华和记者说,他现在喜欢上了广州的西关,他喜欢去看西关街头的满洲窗。他和记者说,满洲窗是最具广府特色的工艺美术作品,太美了,满洲窗更能体现广州城市文化的灵魂,那就是胸怀宽广、包容发展的城市精神。但满洲窗还不是非遗保护项目,他说他正在努力促成此事。

  他最后说:“我个人觉得,一个城市必须要把它自己最好的地方、最亮点的地方体现出来,比如满洲窗。我喜欢上海的小弄堂,那里保留了很多传统建筑,就像现在广州西关,还有广州东山口保留的那些老房子,走进去可以感觉到氛围特别好。上海和广州的这些历史建筑都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代表。但是,上海在中西文化交融方面和广州还是不一样的,上海的那种情调有点曲高和寡,我认为广州则更接地气。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做广州地域文化,也邀请了一些朋友加入。这次也希望能够通过《五彩明窗映岭南》展览,号召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把广州地域文化做得更好。”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核心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