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苗木花圃项目案例

工艺美术“大师”乱象和背后的“生意”

  伴随着工艺美术的蓬勃发展,随之而来的市场乱象也让人措手不及,各类琳琅满目的协会、“大师”评选令人眼花缭乱,雾里看花,曾经被拿来当行业标准“大师”评选很快成为各路人马的市场助推器。根据调查显示,各种看似国字号开头的工美协会大多为收受报名费和入会费的“不靠谱”协会,这些“不靠谱”的协会为各种名目的假大师提供发酵的温床,在此过程中,工美领域的陶瓷、雕刻、漆器、首饰等几大热门品类不幸成为“重灾区”,所谓的“大师”也在逐渐变成一种招摇过市,变成一种臭名昭著的字眼

  “鉴于您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其作品在民间文化艺术方面的影响力,促进了世界民间文化事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为对其在中国民间文艺事业工作上的肯定,经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29次秘书处会议研究决定,授予您中国‘文化圣贤’荣誉称号。”

  一位地方城市的工艺美术工作者王某在过去的数年当中经常收到类似这样的荣誉证书,当然也为此付出了不少的代价。而这样的版本相比各类协会、组织评选出来的“大师”相比而言则显得微不足道。

  ▲注:在“中国工艺美术师协会”的网站下方显示的联系方式竟然是一个杭州的手机号和QQ号,并没相关网络备案手续,极其不正规。

  在一家论坛发起的网友票选中,在各类“不靠谱”的协会和评选中,排在前五分别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鉴评中心、中国国际工艺美术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师协会、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评选。调查显示,协会及评选多为主动邀请爱好者及会员入会及参加评选,在此过程中授予“大师”头衔的相关证书,会员每年需缴纳一定费用。网友普遍反映,这些看似国字号开头的工美协会,为各种名目的“假大师”提供市场发酵的温床。在此过程中,工美领域的陶瓷、雕刻、漆器、首饰等几大热门品类不幸成为“重灾区”。

  早在六七年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艺系主任白明就曾对杂草丛生的中国工艺美术界“大师”评选发起抨击,在他看来,在职的各级官员不应参评“大师”称号。而且在白明看来,“中国根本就没有大师”。“评‘大师’不仅起不到鼓励工艺人更好地钻研技艺和艺术的作用,反而成了三俗表演的化妆舞会。只见‘大师’遍地,价码升天。抄袭成风,传承断流!是否评‘大师’这样的人间闹剧也该清理一下了。”白明说到。

  ▲注:“中国国际工艺美术师协会”的网站更是让人惊讶,直接山寨了其他网站首页的排版风格,不加修饰。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雕塑专业学会会员吕品昌也认为,应该制定一个很好的规则,具有公权力的公务员不能参与个中的评选,此外,大学的教授也不能参与。在吕品昌看来,大学教授的级别在工美大师之上,不管是从手工以及理论水准,荣誉远高于其门类的工美大师,所以不应该让教授进行这方面的评选。“这样的话要保护那些民间手工艺的,工艺美术的特殊性人才,相对来单纯一点就好了,会起到一些作用。然而大家都觉得因为经济利益,评了所谓的大师就能够好卖东西。”吕品昌说到。

  在吕品昌看来,“问题是后来由于大师评上以后,有了利益的驱使,很多人都参与进来了。现在还有一些官员也进来了,大学的教授也进来了。我觉得越搞越乱,本来工艺美术大师也只是在副教授的级别,为什么大学的教授们都去评呢?混乱就混乱在这里。”

  一位经营多年玉雕买卖的从业者向记者透露,在工艺水平相对高端的部分,无论是从材质、设计、工艺水平都有一个高度,一般人想模仿也是有难度的,这部分的“造假”大多分布在在中低端市场。“当你有这个水平能够做好一级作品的时候绝对没必要去模仿其他的东西。”

  像苏州、上海是玉雕方面全国级别最高的地方,目前国内第一梯队的玉雕大师,工艺美术大师还是上海的居多,为什么这两年苏州好一点呢?因为第一梯队在60多岁左右,而55岁以上的,这五年的时间里中国玉雕主要的成长区域在苏州,造成苏州区域的水平这两年提升的很快。

  截止目前,在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被认为最具权威性的评定之一。但是它的评审工作也是一波三折,充满变数。从1979年第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审开始到今天,它发生了太多的变化。如今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活动,将不再由工业与信息化部等国务院部门主办,而交由民间组织性质的“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评选,它体现出国家职能部门将权力下放,为更贴近行业发展所需做出的积极举动。

  行业协会获得更多的主导权力和自律能力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是成正比的。在有关业内人士看来,只有给行业协会放权,才能完全解决协会绑定在企业生存纽带中的尴尬状况,真正发挥协会的效能。吕品昌教授给出了同样答案:“政府不要再介入了,原来都是工信部、文化部、人事部来评这个,我觉得没必要。权力要下放给行业协会,只是行业要有监管,评审条例要把关,要有部门把关,要有公信力。”

  对此,郑祎则建议“一刀切”,中央政府制定政策和制度,彻底清理和取消当前中国文化艺术领域的各种“大师”称号制度。她建议,官方退出“大师”评选,不再主办类似活动,明确各级陶瓷行业协会只能组织会员入会评审,不许评定行业级别。郑祎认为,取消各类“大师”评选,可以改为文化传承人或专家称号。政府只对传统手工艺人及艺术工作者实施必要的保护与扶持,必须有总人数限制,严格要求评审的严肃性、公正性、透明性,不能一个草台班子就能热热闹闹评选出“中国”、“中华”、“国际”样式的真真假假艺术“大师”。

  吕品昌则认为“大师”的评选没有必要取消,在他看来,评“大师”的初衷是非常清晰的,只是后来的执行者,包括评委,都受了社会的影响在更改他们的条件和原则,是执行者出了的问题。

  那么到底该怎么样做呢?一位专业技术人员的建议或许值得参考。他的建议是:继续评“大师”,而且不要让“大师”成为稀缺货,像大学教授一样,数量多到某些特定的程度时,终究是靠作品来说话。

  只有严格把关,自然而然随着有一定量出来以后,“大师”不再是稀缺品,大家会清醒下来,选择买谁的作品,最终要退回到靠作品好坏说话,市场也会慢慢回归到一个理性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