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访谈 园林中的规划“人”——北林地景副院长郭竹梅专访
- 发布日期:2024-06-21 作者: 项目案例
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林地景)作为国内首批风景园林工程设计甲级设计院之一,目前拥有近200人的规划设计队伍,专业全面。三十多年来,在全国各地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了3000多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项目,荣获国内外各类大奖300余项。
2022年7月,《风景园林》杂志对北林地景郭竹梅副院长进行了采访。郭竹梅副院长通过她在北林地景二十年的职业发展历史和项目实践经历,为我们展示风景园林规划的独特魅力。
籍贯山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副院长,兼规划研究院院长。全国城镇风景园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致力于城乡绿地规划及研究工作。
LA:您的教育背景是风景园林专业,是什么原因让您专注于城市绿地规划和研究这个专业方向?
我本科和研究生读的都是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我的同学在工作中大多数选择的是风景园林设计方向,偏规划方向的不多,像我这样在设计院工作还专注于规划方向的就更少了,当然这和北林地景兼具规划和设计的业务专长相关。
专业方向的选择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林大读本科的时候,徐波老师教我们城市规划原理,当时听得懵懵懂懂,对比我们大量的园林设计课,感觉逻辑性挺强。记得当时有个课程作业,让自己组队选点进行居住区绿地规划调研,那时1990年亚运会刚开完,亚运村周边基本是最新的小区,我们宿舍四个人拿着系里的介绍信跟安慧里小区居委会进行了座谈,虽然我们是学生,但居委会对我们很热情,回答了不少问题。那次的调研让我直观地感受到了规划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现在回想起来,这可能也为我后来选择规划设计方向预埋了一颗种子。
一个人不知道在什么节点就会遇到可能会影响你职业方向的人,我也不例外。刚才我提到的徐波老师就是我生命中遇到的比较有缘的人,同时我也很感念几位前辈。我本科毕业后跟随北林梁伊任教授、中规院张国强、贾建中三位前辈参与了广东省中山市风景旅游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项目,有了最初的规划实践经验。那次实践对我两年后重新再回到母校读研并选择绿地规划方向产生了直接影响,我有幸继续选择徐波老师作为我的研究生导师,继续深入对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的研究与探索。
我1997年读研,当时还没有扩招,每年风景园林专业就五六个研究生,所以虽然选的导师方向不同,但实际在校内可选的专业课基本是一样的,以园林设计方向的课程为主。一个偶然的契机跟朋友去清华建筑学院蹭听规划设计的课,结果听出了兴趣,这样听了一个学期,还学习了一些心理学、城市设计的课程,这也算是向着规划方向的又一次牵引吧。我的硕士论文题目是《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结构初探》,论文当时突破了绿地的概念,用了绿色开敞空间,主要从城市形态、生态格局和人的使用三个方面对绿和城、绿和人的理想格局进行探究和论述。我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看了大量参考文献,涵盖城市规划、生态学和建筑学方面内容,也进行了一些延展的阅读和思考,那一段时间的研习拓展了我的眼界,也让我对城市产生了更多的了解和探究的欲望。
LA:那您是何时喜欢上这项工作的呢,风景园林规划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让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我对规划的认识更多是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加深的,这是一个从了解、到认识、通过实践再到喜欢的过程,喜欢的程度是不断叠加的。2000年我研究生毕业后到北林地景工作的时候,北林地景已完成了股份制改革,是一个完全企业化管理的设计院,我的导师徐波老师任副院长,大学教过我的赵锋老师是我的所长,有规划项目我们就一起做,他们给我很多指导和包容,我在项目合作中不仅得到了专业上的传授和指导,还学到了保障项目顺利高效推进的工作方法。
从业后喜欢上这项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痛并快乐的过程,也是一个比较长的话题。这种动力源于几个维度,首先就是纯粹地想把规划项目做好;其次在规划项目的实践与落地过程中获得正向激励,持续蓄能;第三是参与规划研究从而提高个人的认识和激发不断探究的兴趣。
实践出真知,我认为从业前期就是需要面向实战,要多做项目、做不同的项目、做出好项目,这样才可以在实践中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实现从理论学习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转换和经验积累,随着理解的加深,兴趣也会提升。工作中如何把常规和非常规的项目完成好,对能力、精力、心性都是挑战和磨练,不断面对问题又不断处理问题的过程也是兴趣扩展和滋长的过程。
这里我想就怎么样才能解决问题分享一个主动性的规划案例,即2002年我院编制的《郑州市老城区居民游憩绿地体系规划》。这是一个由我院建议立项随后完成编制的项目。当时我院在编制《郑州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过程中,发现郑州市老城区135平方公里范围内人口密度大,公园绿地严重不足,供需矛盾非常突出,这些问题在绿地系统的规划层面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而老城区的游憩空间又是关乎市民生活幸福感、关乎城市品质最重要的一项绿色基础设施,因此我们建议甲方就该难点重点问题单独立项编制《郑州市老城区居民游憩绿地体系规划》,该建议与郑州市规划局一拍即合,很快付诸实施。
在这个规划中我们从规划范围、“居民游憩绿地”的概念、规划方法、成果表达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居民游憩绿地”不仅包括公园绿地,还把一部分开放性附属绿地纳入考量范围,共同实现老城区居民出行500米到达一处游憩绿地的布局目标。在项目组织方式上,我们和郑州市规划院合作,掌握了详实的总规、控规要求以及最新的土地使用信息,为用地落实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在内容上也跨越了传统的法定规划层次,从宏观到微观、从总体到局部、从抽象理性的规划控制到形象感性的设计方案,全方位多层次规划并指导居民游憩绿地体系的构建和落地。在2002年能参与完成这样同时具有主动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项目,对我继续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行业的兴趣激励是非常正向的。
规划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规划的生命力在于实施。项目完成的效果如何不能停留在取得专家评审和甲方的好评,更重要的是规划实施能否对改善市民生活产生积极长期的影响。在我工作中印象最深的是《北京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公园环总体规划》和《北京市平原地区百万亩造林工程总体规划》这种在实施后影响了城市生态景观格局、造福市民生活的项目。
这两个项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做了两轮。规划编制完成后,通过三年、五年、十年的持续实施,让规划不再只是蓝图,落地变成了现实,置身几百平方公里的规划建成环境,这种获得感是非常美妙的。我非常喜欢奥森公园,几乎每周都会去,奥森公园属于公园环的一部分,同时北园又是我院做的设计项目,所以走在其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非常强的。
北林地景的公众号发表过一篇我写的《北京公园环,请查收北林地景给你的情书》,标题有些煽情,但发自内心。回顾北京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的绿地从2000年以前的“片林”到“首都绿色旅游休闲场所、北京绿色产业的发展载体”,到2007年的“公园环”,再到2016年的“城市公园环”,它的每一次蜕变和升级都有我们的规划和研究在支撑,同时我院还完成了其中十几个项目的设计工作,设计建设过程也是一次自下而上对规划科学性的检验和反馈过程,促使我们不断接地气,关注新的变化和需求,更进一步对这个地区、对此类项目相关的问题进行再思考再认识,这是更进一步的兴趣牵引和能量补充。
我院有一个工作方法就是编研结合,发挥规划研究的前瞻性和引领性,以研究来支撑和引领规划设计项目,用规划和设计来实践研究成果,形成编研互促的良性互动关系。
为什么一个规划设计院在生产压力已经足够大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还要投入人力、财力去做没有经济收益的研究?这跟我院的学院背景、求实创新的企业文化、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是密不可分的。
我院的研究工作有几种类型,第一种是承担或参与一些国标、行标、团标等标准规范的编制工作,例如《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标准》;
第二种是承担一些研究课题,例如为支撑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我院受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委托于2004年完成了《北京市绿地空间战略研究》,2015年又完成了《北京市园林绿化发展空间规划策略研究》,还有像《北京市公园事业发展规划》、《首都功能核心区园林绿化专项规划及系列研究》、《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研究》、《东城区胡同绿化建设研究》等很有特点的课题;
第三种是根据所承接的规划和设计项目的需要,自主开展的专题性研究,比如2017年在编制《北京市朝阳区绿地系统规划》时联合中科院地理所专家开展《绿地冷岛布局研究》专题研究,先用专业的方法识别朝阳区热岛分布区域及热岛强度,然后分析冷岛的布局需求,随后进行绿地布局,在研究中还结合影响城市绿地冷岛效应发挥的若干因素细化绿地冷岛布局策略,比如在绿地规模、边界形态、种植结构等方面提出绿地配置建议,为朝阳区大尺度绿地布局建设提供了更科学的理论依据。
在这个规划项目中还联合北京城市象限公司对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范围进行了路径法分析,以确保朝阳区绿地系统规划中公园绿地布局实现居民出小区门口步行10分钟能到达一处公园,而不只是按常规做法在图面上把公园边界向外扩展500米能覆盖到居民区,因为实际上也许中间隔着建筑、隔着道路,甚至是河流、高架路、铁路。通过这项专题研究支撑,把以人为本、服务于民的规划原则落到实处。类似这种在规划和设计项目中自主进行专题研究的例子还有很多,也形成了我院的特点之一,那就是深入思考和研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
我进入北林地景已经20年了。这20年来,在徐波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下,我有幸参与了我院几乎所有的规划研究项目,业务能力的提升跟这些积累是密不可分的。同时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反而会感觉到自己知识面、认识水平的局限,在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全社会对人居环境建设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风景园林的研究对象跟生态文明的载体有着高度的重合性,人居环境的改善需要我们在具备专业性的同时还必须具有跨专业的更综合的思维和能力,从自身来说,从事这个职业需要丰厚的积淀,不仅包括对风景园林专业本身的熟悉和理解,还需相关领域的博取和融会贯通,这也是我在工作中时时不敢松懈的压力和动力。
LA:您负责或参与完成了不少的规划研究项目,您能分享一些做项目的心得吗?比如如何才能做出好的项目,还有哪个项目是您印象非常深刻的呢?
了解北林地景的同行基本都有一个共识,北林地景是一个“务实、创新、服务至上”的设计院。我在做项目的过程中,也一直秉承着认真务实的原则,我认为认真的态度是最基本的,也是必须的;而务实就是要处理问题,首先明确规划或研究的目的,成果要能给出方案、解决现实问题。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力求所做的规划和研究能够科学客观,不疏空、不偏狭。
每个项目的基础条件和诉求都是不一样的,比如空间规划类项目最重要的是落地性和可实施性;建设规划类项目跟政策的关联性很强,推动了政策的制定和出台,建设才能实施;对于政府研究咨询类项目,找准问题提出对策很重要,可助力政府决策。但所有规划有一个共同归结点就是对人的关注,因为规划是一项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公共属性的工作,一个好的规划应该能够服务城市,服务社会,最终实现更好地服务于人。我们做规划的时候,要想清楚规划目的、服务对象、受益对象,这个判定会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工作方法和最终的成果输出。
我们坚持把“解决现实问题、服务于城乡、服务于人民”的核心价值观落实在每一个具体项目中。
例如在2000年完成的《北京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绿地系统总体设计》中,我们提出了“首都三大生态屏障之一、首都绿色旅游休闲场所、北京绿色产业的发展载体”的定位,基于绿隔地区在性质、功能、规模及运营方面的特殊性,提出绿隔地区的绿地总体框架应由公园绿地、防护绿地、产业园地三个分支体系加以构筑,以充分反映和发挥绿化隔离地区的生态防护功能、游憩功能及经济功能。
在2007年编制的《北京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公园环”总体设计》中提出“京城绿色生态环、居民游憩休闲环、自然印象景观环、城乡和谐发展环”的定位,以实现 “公园环京城、绿色促发展”的总体目标。两轮规划绿隔虽处于不同的建设发展背景,但规划都没有就绿谈绿,而是统筹思考该区域的绿化建设和城乡发展的关系,思考规划该如何服务城乡发展,服务于人的需求,最终在定位、绿地类型、空间布局、政策配套等方面都进行了综合性表达。
同样在新近完成的《北京通州区园林绿化系统规划》中,规划成果形成全域全要素绿地落地规划“一张图”,探索性落实了国土空间规划的纵向刚性传导,维护了国土空间规划的权威和严肃性。整合协调多源数据形成全区绿色空间“一套数”,实现了园林绿化与自规部门的统计数据对接,进一步推进了多规合一成果协同。这两项务实的内容是绿地系统规划中的硬通货,是其他内容的基础。同时,我们以满足人的步行尺度生活幸福感为出发点,对接副中心控规提出的“市民中心—组团中心—家园中心—便民服务点”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了副中心5-15-30分钟三级生活圈公园绿地体系,并从用地布局、公园指标、公园类型三个方面保障生活圈绿色公共空间的高质量精准落实,期望未来副中心所有的居民能同等享有一个便捷、幸福、健康、友好的绿色家园。
LA:常听人说北林地景的工作氛围非常好,请您谈谈良好的工作氛围对工作有何促进?
是的,北林地景放松、融洽、友好、协作的工作氛围已经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很多人喜欢北林地景的原因之一。这种氛围简单概括就是“争论自由、相处融洽,工作时是战友,生活中像亲人”。我们的项目院会是开放的,非项目组人员也可以参加讨论,院会上讨论的氛围也是开放自由的,大家经常为了一个方案、一个观点各抒己见、激烈争论。规划设计人员的创造力、激情、初心和对匠心、精品的坚持和追求是弥足珍贵的竞争力,开放自由的氛围是设计院葆有活力和创新能力必备的土壤,这种工作方式和氛围归根结底是对设计师、对人的尊重。
我很感恩能遇到徐波老师这样的好老师、好领导、好同事,也很幸运能与徐波老师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她看问题总能做到高屋建瓴、一针见血,多年的传授与合作也使我受益匪浅。除了专业我们也喜欢一起畅谈各种关乎生活、教育、爱好的方方面面。
实际类似我们这种融洽的关系在北林地景已经成为一种传承,北林地景就像一个大家庭,同事之间除了友情,还有亲情的成分。在充满身心挑战的设计行业这是一个魔法能量包,在你面对挑战和困难的时候,它会变成协作、支援和鼓励;在你出糗的时候,它会化身包容与陪伴;在你收获的时候,它又会变成欢乐的放大器。我一直有个观点,设计师的工作和生活不能截然分开,设计师只有自己感受到生活和工作的快乐,才能让城市和其中的人的生活更美好。
LA:结合您的从业历程,有没有想对即将就业的学生说的话,新入职场的风景园林规划师该如何体现自己的价值?
风景园林是科学、技术和艺术高度统一的实践应用型学科,风景园林工作是美好人居环境的科学支撑,是城市高水平发展的必要保障,而且直接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幸福感、获得感。结合国家战略以及规划设计行业关注高频词“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发展”、“城市更新”、“国土空间规划”等,每一个都跟风景园林行业有着密切而深远的关联,风景园林从业者未来有着更加广阔的作业面,有更多关联领域,也有很多的工作类型。
我在北林地景同时主管人力资源工作,负责招聘宣讲和面试,所以对即将就业的同学我想说,毕业找工作,平台选择很重要。好的平台才可能提供一流的资源和发展机会,资源包括专业资源和项目资源,发展机会又跟单位的用人机制、工作氛围息息相关。总之,在初次找工作的时候,选择大于努力。现在回头看我很庆幸当初选择了北林地景,让我享有了很好的资源和机会。另外,适合自己的工作才是最好的,每个人不仅要认清自己的兴趣所在,还要清醒地知道自己的长项和短板。总之,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在学校接受的是知识教育;进入社会后,既有技术类型的工作,也有管理类型的工作,从尺度上有偏于宏观的,也有偏于微观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最后,期望同学们脚踏实地,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发光发热,个人走向更大的舞台,对我们的行业发展也大有裨益。
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隶属于特大型央企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交集团)旗下中国城乡控股集团,中国城乡是中交集团落实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工作,全力推动国有企业深刻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全面示范单位”。企业前身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规划建筑设计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核准的国内首批风景园林工程设计甲级设计院之一。企业经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目前拥有近二百人的规划设计队伍,专业全面,实力雄厚,在海南、贵州等地均设立有分支机构。
我院依托风景园林双一流专业背景,充分发挥教育科研为社会服务的作用,以提供一流的品质和服务为核心追求,致力打造兼具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的规划设计品牌,作品既融合了传统理念与创新精神,又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匠心传承,在业内拥有独树一帜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三十多年来,在全国各地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了3000多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项目,荣获国内外各类大奖300余项。几十年的积淀与发展让北林地景的历史与国家、城市发展的各个时期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新中国建设史上留下了一页页骄人篇章。
代表作品包括:北京绿色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北京市平原地区造林工程总体设计、河北雄安新区绿色空间专项规划、北京奥运森林公园北园(含生态桥)、北京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北京市石景山区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北京南海子郊野公园、北京三山五园绿道、北京东郊森林公园、北京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春季景区)、郑州郑东新区CBD景观、北川新县城景观、太原植物园等。
业务范围涵盖规划、设计、研究和EPC四大板块,其中规划设计业务包含各类绿色空间规划及研究、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更新及乡村振兴规划、生态修复、城市景观、城市公园、城市滨水空间、公建环境、道路绿化、居住区环境、传统园林与古建设计等。研究业务包含标准及工具书撰写、园林设计专业软件开发与应用、风景园林新技术新理念研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