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兰州第五版城市规划正式公开发布!
- 发布日期:2025-03-07 作者: 绿地管养
市域规划范围为兰州市行政辖区;中心城区规划范围为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的行政辖区范围,面积约 1500 平方千米。
城市性质:兰州市是甘肃省省会,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 2542.47 平方千米(381.37 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 1982.2 平方千米(297.33 万亩)。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永登县西北部、榆中县南部、中心城区南部和北部的自然保护地,以及永登县、榆中县的水土流失极脆弱区。
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城镇开发边界面积 732.66 平方千米,重点保障兰州新区等外围城市组团在产业高质量发展、省市级公共服务功能的空间需求,扭转人口向中心城区单向流动的趋势,优化城镇发展格局。
“三城”是指中心城区、兰州新区和兰州生态创新城,是提升城市服务能级、强化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区域;
规划到 2035 年,全市非流动人口控制在 650 万人以内,城镇化率约 90%。
优化形成“三城五带多镇”的城镇空间结构,融入国家“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
“三城”是指按照“北上、东进、西固、南屏”的空间发展策略,促进兰州中心城区、兰州新区和兰州生态创新城三城协同发展。
“五带”是指通过自中心城区向外辐射的五条市域城镇发展带,推动区域城镇协调发展,即中心城区-兰州生态创新城-定西的东向城镇发展带、中心城区-皋兰-白银的东北向城镇发展带、中心城区-兰州新区-永登的西北向城镇发展带、中心城区-红古-西宁的西向城镇发展带、中心城区-临洮的南向城镇发展带,支撑市域城镇协同发展。
1 个市域中心即中心城区,是兰州提升城市能级、提高综合服务能力的核心承载区,规划非流动人口约 320 万人。
2 个市域副中心包括兰州新区和兰州生态创新城,重点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高等级配套设施标准,增强人口吸引力,规划副中心人口规模 50-150 万人。
中心城区重点改善老旧小区居住环境和品质,适度供应居住用地,新增居住用地优先在轨道交通站点、就业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周边布局。
兰州新区和兰州生态创新城按照产城融合的原则,合理增加居住用地供应,协调布局生活空间和产业空间。
加快兰州大学“双一流”建设,促进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在兰高校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保障兰州新区职业教育集聚区建设空间,建设示范院校、特色专业和实训基地。
到 2035 年,全市人均基础教育设施用地面积不低于 2.2 平方米,各县(区)应至少建有 1 所符合国家标准的义务教育阶段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
在中心城区和兰州新区分别布局 1 处市级以上文化中心,含公共图书馆、公共美术馆、大剧院等。
中心城区、兰州新区、兰州生态创新城分别布局 1 处市级以上体育中心,含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滑冰馆)、全民健身中心;
到 2035 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5 平方米,人均体育用地面积不低于 0.6 平方米。
兰州新区和兰州生态创新城分别布局三甲综合医院、中医院、高水平专科医院,以及疾控中心各 1 处;各县(区)布局综合医院和中医院各 1 所;
中心城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以石化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发展提供用地支撑;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食品、轨道交通等产业,促进经开区与安宁区、甘肃(兰州)国际陆港联动发展。
兰州新区重点保障门户枢纽建设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强化对绿色化工、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发展的用地保障,保障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城市矿产和表面处理创新产业的发展空间。到 2035 年,兰州新区规划工矿用地规模达到 75 平方千米以上。
兰州生态创新城重点培育区域性科学技术创新功能和先进制造业,促进产学研一体化融合。鼓励通航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展绿色生态、科学技术创新、大健康和数据信息等产业。优化其他县(区)产业空间布局。保障传统能矿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用地需求;鼓励皋兰县、永登县、榆中县特色农产品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加大对于特色农产品生产、仓储、物流的用地保障。
“多中心、组团式”转变,构建“一带一脉、两心多点、四区四廊”的空间结构。
“两心”是指城关城市中心和三滩城市中心 2 处市级中心,重点发展为全省服务的区域消费、文化会展、金融商务和体育休闲等功能。
“多点”是指 2 处片区级中心和 7 处组团级公共服务中心,片区级中心重点培育商业、商贸等功能,组团级中心主要为组团内部提供各类公共服务。
到 2035 年,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面积不小于 21 平方千米。
以黄河生态保护为核心,构建中心城区“南屏、北园、中河、四廊”的生态网络。
到 2035 年,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广场步行 5 分钟覆盖率达 85%以上。绿地系统包括生态绿地、公园绿地、防护绿地。
原则上按照小学服务半径500 米、中学服务半径 800-1000 米的标准布局中小学用地,中心城区北部地区按需配置九年一贯制学校用地。保障普通高中用地,加强对高等教育的用地保障。
市、区两级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建设,补齐设施短板;保障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含老年人活动中心)和社区文化活动站(含老年人活动站)等群众文化活动设施建设用地需求,提升文化设施服务覆盖水平。
在中心城区北部地区布局 1 个市级冰雪运动活动场地,各区至少布局 1 处公共体育中心建设用地,推动赛事场馆的可持续利用,将举办重大赛事同服务全民健身相结合。加强社区体育设施用地保障。
重点保障中心城区北部地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中医医院建设用地需求,加强基层医疗卫生设施用地供给,合理配置急救中心、急救站、传染病医院、疾控中心、社区防疫站等公共卫生设施。
每 5 万-10 万人设置 1 处养老院(包括社会福利院的老人部、敬老院)和 1处老年养护院,满足每千名老年人养老床位数 40 张的指标要求。其中护理型床位比例不低于 60%,养老院、老年养护院宜独立占地或结合医院设立。
实现 1 小时到达兰西、关中、成渝等临近城市群主要城市,2 小时到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内其他主要城市群,3 小时到达国内省会城市。
兰徐、兰武、兰渝、兰蓉、兰西(宁)、兰新、京兰等多向放射的铁路网格局。实施中心城区铁路瓶颈扩容,提升兰州河谷地带客运通道能力。完善普速铁路网,依托兰新、兰青、兰渝、陇海、包兰和朱中铁路形成“一环四射”铁路环线。
形成以兰州西站、兰州站为主体,以兰州新区南站、兰州新区站为辅助的“两主两辅”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布局。将中川机场站建设为航空、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路客运、常规公交一体衔接的综合客运枢纽。
改造提升兰州火车站,新增高铁客运设施,预留城市轨道接入枢纽条件。预留新兰州北站、兰州生态创新城北站空间。在新兰州北站预留城市轨道接入条件。
布局“一主四辅”的铁路货物运输枢纽,“一主”为东川站,“四辅”为兰州新区北站、邵家塘站、朱家窑站和许家台站。
构建“三环八射多联”的高速公路网。加密南北通道布局,提升东西通道能力,促进繁忙路段扩容改造,增设高速公路出入口,提升高速公路服务水平,增强兰州辐射带动作用。
构建“二环十二射”的普通干线公路网。推进兰州-西宁城市群公路一体化建设,推动普通国省道低等级路段全面提质升级,提高公路交通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
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快速推进具备条件的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建设,加强农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和村内主干道建设,继续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
近期将汽车东站、天水路汽车站、兰州客运中心整体搬迁至新汽车东站,远景结合新兰州北站选址布局兰州汽车北站。
打造区域重要的航空枢纽。保障中川国际机场发展空间,推进三期扩建工程,飞行区等级达到 4E 标准,提升机场航运能力,完善省内航线航班,加快发展临空经济区,建设集航空与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常规公交一体衔接的现代化综合客运枢纽,打造西北重要的区域航空枢纽和欧亚航路机场。到 2035 年,力争旅客年吞吐量达 4800 万人次,货邮年吞吐量达 50 万吨。
推进通用机场建设。以建设兰州南直升机起降点为试点,探索推进在适宜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布局应急救援起降点(FBO);优化通用机场布局,逐步推进通用航空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低空经济。
“三枢纽”是指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和空港型物流枢纽。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主要依托甘肃(兰州)国际陆港、兰州新区中川北站物流园,建设集国际中转、保税物流、口岸物流、跨境电子商务等功能为一体,服务甘肃及西部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主要依托兰州国际副食品采购中心、兰州西货运站,完善冷链物流、公铁多式联运、交易服务中心、国际物流、应急保障体系等服务设施,打造现代化商贸物流基地;空港型物流枢纽主要依托中川国际机场,发挥公铁空联运优势,完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打造为共建“一带一路”重要的物流中转中心、供应链服务中心。
“六组团”是指和平定远、忠和水阜、皋兰县城、九合树屏、兰州南部、兰州新区等六大物流产业集聚区组团,推动六组团集聚发展,疏解中心城区货运场站功能,实现物流体系降本增效。
到 2035年,实现交通畅行“1234”目标,即中心城区 10 分钟上快速路,20 分钟出城,30 分钟到达铁路枢纽,40 分钟到达航空枢纽。
保障“三横四纵两联”的快速路网、完善“七横十五纵”的骨架性主干路网建设空间,拓展中心城区进出通道通行能力。在总体设计确定的快速路、干道位置和走向不变的前提下,在详细规划中确定道路红线坐标、竖向等。
中心城区共布局 45 处跨黄河通道,其中新增 19 处,包括快速路桥梁 3 座,主、次干路桥梁 14 座,高速公路桥梁 2 座。自河口至东岗段规划跨黄河城市道路桥梁平均间距约为 1.6 千米。
加快轨道交通网络化发展。规划期力争形成由骨干线和辅助线组成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骨干线东西串联中心城区,支撑东西向高强度交通需求。
并加强公交专用道使用监管。结合公交专用道实施,改造港湾式公交站点。保障公交枢纽场站设施供给。
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场站、公交枢纽站、停保场、首末站等设施用地,总面积约 176 公顷。停车设施布局
实施停车泊位差异化供应策略。结合区位、功能、土地利用情况和开发强度等因素,
限制区停车供需比例为0.8:1、平衡区停车供需比例为 0.95:1、适度发展区停车供需比例为 1.1:1。加大公共停车设施建设用地供给。
鼓励建筑物配建的停车泊位对外开放,积极建设地下停车场、立体停车设施及机械式停车设施。区域协同发展
保障贸易、信息、物流服务平台建设,强化向西开放战略通道地位。推进兰州-西宁城市群建设:
推进生态保护协同、基础设施共建、公共服务共享。引领兰州-白银都市圈发展:
以中心城区、兰州新区和兰州生态创新城为核心,促进兰州-白银都市圈高水平质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