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丝巾诠释“绿美南沙”生动实践 “公益机构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南沙街道探索红树林协同保护之路
- 发布日期:2024-07-22 作者: 项目案例
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一场关于中国海洋生态保护的发布会上,一条来自广州南沙的漂亮丝巾在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手上“赚足”了眼球。
然而就在一年多前,这一条丝巾还只是静静躺在南沙区坦头村红树林里的3个废弃塑料瓶。
塑料瓶命运的改变,源自一场持续多年时间的“净滩行动”。在广州市海洋双碳研究会(以下简称“研究会”)助力下,近年来南沙区南沙街道与辖内坦头村持续加大红树林保护力度,通过生境修复、知识科普、主题展览等形式,探索一条“公益机构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的红树林协同保护之路。
从塑料瓶到丝巾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南沙街道以及南沙区在红树林修复、海岸生态保护上做出的努力。
位于南沙东部的坦头村,坐拥着一处面积约45亩的成片天然红树林,是广州现存天然红树林中面积最大的连片区域。
但是在直到几年前,这片红树林都一直都没有正真获得充分的保护,难以发挥红树林的生态功能。
2022年,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的支持下,广州市海洋双碳研究会依托自身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方面的优势,真正开始启动了坦头村红树林保护与修复项目。
项目启动以来,研究会组织了超50场红树林科普、净滩、讲师志愿者培训、主题展览以及生态环境修复行动,总参与人数超过10000人。其中,参与净滩的超过800人次,捡拾的海漂垃圾在500kg以上。
“红树林的根系非常发达,因此塑料瓶、玻璃瓶、吸管等等都非常容易藏进树根里,导致红树林慢慢死掉。”研究会副秘书长杜宇燕和记者说,“而塑料瓶又是海漂垃圾,总会源源不断地跟随潮汐从另外的地方飘过来。”
因此,如何从源头上杜绝垃圾的产生,成为了杜宇燕和研究会下一步思考的问题。
将保护行动中捡到的垃圾做成文创产品,在日常使用中时时刻刻想起保护海洋生态的重要性,成为了他们的最终想法。
在决定目标对象并与合作企业沟通过后,研究会决定制作红树林及海洋保护主题丝巾等周边产品。“参与科普活动的母子组合比较多,丝巾之类她们更受用,也更愿意佩戴。”
将塑料瓶收集寄给相关企业,通过清洗切片、干燥过后再分选,碎片经过熔融、挤压、过滤、造粒、固相缩聚等几个步骤形成再生聚酯颗粒,颗粒再融化拉丝成为丝线运到织物制造工厂,制成rPRET织物,并制造成服装和包装等消费性商品……每3个塑料瓶,就能制成1条漂亮的长丝巾,拿在手上,与普通丝巾并无二致,但却能够减少85.32克的碳排放。
自去年7月起,研究会分批将红树林中捡到的塑料瓶制作为“丝绸”文创,在各种活动中赠送给给参与的亲子家庭,截至目前,共送出约300份这样的纪念品。在去年4月自然资源部宣教中心举办的首届自然资源文化创意大赛上,研究会的红树林保护主题文创产品成功获得银奖。在多方推荐下,最终登上了此次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
走进坦头村图书馆,广州市海洋双碳研究会的活动海报映入眼帘。在图书馆一楼,专门设立了有海洋科普专架、海洋主题读物、各类主题展等,打造成为获取海洋知识的一线月,坦头村海域被发现幸存有广州市唯一成片天然的红树林,面积达45.5亩。有8科8种:桐花树、秋茄、老鼠勒、卤蕨、黄槿、假茉莉、水黄皮、海桑。这让这个村子与红树林结下不解之缘。
一直以来,坦头村致力于打造“百千万工程”典型村,持续推进红树林保护,打造乡村绿化示范点。
据坦头村党总支书记黄锦华介绍,目前,坦头村已组建起超200人的志愿者线上群组,涵盖亲子家庭、学生、党员等群体,志愿者们在坦头村种下了315棵红树,含木榄、海滨猫尾木、水椰、秋茄、桐花等本地树种。大家热情参加每次净滩行动,为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丽家园贡献力量。通过各类环保活动,群众环保意识也得到非常明显提升。
在坦头村所在的南沙街道,辖内现有红树林14.39公顷约215.85亩,主要分布在坦头槽船、蕉门河水道北侧广隆村河堤等地,其中天然红树林45.5亩,人工红树林170.35亩。
自2015年起,南沙街聘请管养单位巡查、清除有害植物和垃圾,对红树林周边滩涂筑建围篱、防浪沉箱等,防止泥土流失;外围设置围网,拦截海上漂浮垃圾进入;定期补种扩种红树苗及日常管养等保护的方法,在红树林制作了一批红树林简介牌、禁止牌、树名牌,宣传海洋环境和红树林的好处,提高公众保护红树林的意识,红树林的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2023至2024年,南沙街道通过第三方绿化管养服务对坦头红树林开展修剪、施肥、保洁等工作:累计修剪卤蕨、水黄皮、海桑约5300株,累计修剪桐花树、秋茄、老鼠勒、黄槿、假茉莉约72000平方米,累计除草约24000平方米,以保持树木骨架清晰,促使生长形态美观、营养集中。累计施肥约1100株22000平方米,以保持各类植物的生长旺盛以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专人对修剪后的绿化垃圾、海面漂浮垃圾及时进行清理,累计清理垃圾65吨。旱季对植物及时进行灌溉,累计淋水120台班。
至今,通过区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南沙街道已累计投入320万元,包括每年投入近20万元聘请第三方绿化公司对红树林开展管养维护,确保红树林茁壮成长。
“红树林的生存环境得到了大大的改善,我们继续加强巡查、管养、保护、明晰范围,使坦头红树林长得更加茂盛,生机蓬勃,成为南沙亮丽的名片。”南沙街道有关负责的人介绍说。
“这条丝巾以‘保护红树林’为主题,展示了包含红树林种群、滩涂、白鹭、萤火虫等元素在内的红树林ECO,我们将红树林中的广东本地物种——秋茄的籽粒经过艺术化处理,作为图中的小女孩乘坐的小船,寓意红树林的根系推动整个海洋ECO更加完整。图案整体描绘出‘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好愿景。”杜宇燕介绍说。
从塑料瓶到丝巾文创,折射出的是南沙区近年来在海洋资源保护上作出的一系列努力。
南沙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域面积占广州市近九成,海岸线公里。此外,南沙有着广州最大面积的红树林,面积达198.18公顷。
红树林有着“海上森林”与“海岸卫士”的美称,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湿地ECO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可以防风护岸、净化环境,也为众多的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对保护沿海生态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近年来,南沙区持续加大红树林保护力度。编制实施《南沙区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规划(2022-2030年)》,推进广州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综合示范区建设、南沙湿地海岸线生态修复工程、虎门大桥北侧(广州段)海岸线整治工程、南沙区红树林营造与修复一体化服务等项目。
1名区属国企分管负责人担任红树林林长,明确责任区域、管护目标和主要职责,实现红树林资源网格化管理。据南沙区有关负责的人介绍,依托广州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综合示范区建设,南沙正大力修复海岸线生态;持续加大红树林保护力度,推进实施红树林营造与修复一体化服务项目。截至6月底,已完成43.3公顷红树林营造、161.14公顷红树林修复。
“今年我们将把保护行动扩大到整个南沙区,不单单是红树林,只要有海滩的地方我们都可以去做,”杜宇燕说,“但其实垃圾是捡不完的,希望更多的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做好
,在源头上减少这种垃圾的产生才是最重要的。”发布会上介绍,近年来中国编制实施了《“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美丽海湾建设提升行动方案》,目前正在重点打造110余个美丽海湾,在65个海湾正拉网式进行海洋垃圾清理工作,推动海洋塑料垃圾的回收利用。
郭芳表示,努力争取到2035年能够把全国283个海湾都建成美丽海湾,让这条丝巾上描绘的“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愿景成为现实。